中元节,又称鬼节、地官节或七月半祭祖节,每年阴历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人们纷纷奉祀祖先,祭祀鬼魂,普度众生。中元节与正月十五的上元节,十月十五的下元节合称三元。
中元节:三元之一
中元节与道教有关,道家有三官,分别是天官、地官、水官,其中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其中上元节是正月十五,也就是元宵节,天官赐福,人们祈祷吉祥平安。因为是人的节日,所以祈福的花灯都放在地上;中元节是七月十五,祭祀祖先,超度亡魂,因此荷花灯放在河中飘走,因为古人认为河水阴暗,连接着阴曹地府;下元则是十月十五日,水官根据考察,录奏天廷,为人解厄。
中元节:复合的节日内涵
把中元节简单称之为鬼节或者祭祖节其实并不严谨。因为七月半祭祖是民间传统,而中元是道教的概念。另外也有将中元节称作是盂兰盆节,盂兰盆节又是佛教节日,经历了文革之后,我国民间很少再过此节日,而日本依然流行。要理解现在中元节复杂的内涵,就必须要理清祭祖、中元和,盂兰盆的意涵。
就祭祖来说,本就是七月半的重头戏。因为七月半瓜果飘香,人们正好趁着收获之际,向祖先敬献食物,仿佛是报告一年的收成。感恩祖先的同时,也是祈祷来年依旧能有大丰收,如此才能保证每年源源不断地向祖先进献。中国人固本溯源,同时又立足脚下、展望未来,这种思想与依靠土地和劳动生存不可分割,保证了日常的收获才能保证香火延续,人的生存和延续就是香火的延续。
而中元则是道教的概念,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修行记》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於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这天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因此对于人们来说,已故祖先的灵魂可以归家,因此以食物敬献。而同时,还有很多孤魂野鬼无处可去,游荡在人间,人们便常以放河灯的形式普渡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因此中元的概念除了有祭祖,还有送鬼的意思,因此又称鬼节。
而佛教的盂兰盆节中“盂兰”是梵语,救倒悬、解痛苦。民间普遍流传目连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佛教劝解人们为他人、修来世,因此要勤奋修行,为家人、祖先甚至是世人作贡献。因此佛教的盂兰盆节也逐渐成为一个为他人超度的节日。
正是因为七月十五左右正值丰收时节,祭献祖先,超度亡魂,普度众生几层意义逐渐合而为一,形成丰富的内涵。中国人通过这个传统的节日,理解世世代代以土地为生的先人们对收成的期待,如此才能使得香火延续,人类繁衍,这也是祭祀祖先的香火常燃的保证。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则将这种意义扩大,成为一种大爱,普度众生。因此中元节也体现了中国人勤劳踏实又孝顺敬老,追本溯源又享受当下,脚踏实地也目光长远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