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民族教育 > 特殊教育措施  > 详细页面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

来源:中国民族百科全书 作者:周润年 2018年08月23日 阅读量:

  藏传佛教寺院教育是藏族的传统教育。7世纪初,藏王松赞干布执政,佛教自中原地区及印度、尼泊尔传入吐蕃。松赞干布令人创制藏文,颁行藏族地区,并派遣大批青年到唐都长安读国学。此后参照唐制,结合吐蕃实际,订立各种典章制度。先后聘请唐朝、印度、尼泊尔僧人翻译经典,为吐蕃文化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派人去印度和中原学习佛教,迎请高僧寂护、莲花生等人入蕃,创建西藏的第一座佛教学经寺院——桑耶寺,开佛教寺院教育之先河。1074年,噶当派建立桑普寺,开始了经院教育讲、辩、著实践的学风。13世纪初,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总结寺院的教学经验,撰写《智者入门》等教学专著,为寺院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15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创建甘丹寺,创立格鲁派,改革学经制度,提倡先显后密的次第修习。其弟子先后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等大规模的学经寺院。1577年,创建塔尔寺;1710年,创建拉卜楞寺。连同西藏的四大寺院,合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这些寺院都有系统的显密学经组织,有些寺院设有专学历算、医学和舞蹈的扎仓(意为学院),有的寺院还设有印经院等出版机构。

  藏族社会政教合一的制度,决定了其教育体制的垄断性。旧时人们要想获得知识和文化,必须进入佛门。寺院成为最集中的文化据点,最正宗的文化传授场所,最系统的文化教育单位。一座大的寺院就是藏族社会的一所专门学校。僧尼除学习宗教知识外,还要学习文化、艺术、哲学、逻辑、天文历算、藏医藏药等科目。寺院教育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方法和制度。如学习内容上经文结合,既学经文,又学文化、艺术、天文历算、藏医藏药等知识。在教学方法上,逐步形成了讲、辩、著相结合的学风。如格鲁派僧侣深造必须要入学位班,学位班分为五级,按级分学五部大论。第一级是因明班,学《摄类学》、《释量论》,需1~3年;第二级是现观学班,学《现观庄严论》,需5年;第三级是中观学班,学习《入中论》,需4年;第四级是戒律学班,学习《戒律本论》,需4年;第五级是俱舍学班,学习《俱舍论》,需4年。学完五部大论后,根据不同的学业成绩,可参加“拉然巴格西”、“措然巴格西”、“林赛格西”和“朵然巴格西”等学位的考试。获得格西学位即算学完了佛教显宗教理,接着可进入密宗学院学习佛教密宗教理,为成为佛教最高职务“甘丹赤巴”的继承人而继续深造。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百科全书(藏族、门巴族、珞巴族卷)》,分卷主编:丹珠昂奔,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5年12月出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