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字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项目 > 传统舞蹈  > 详细页面

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酉阳摆手舞)

来源:国家民委文宣司组织编写 2017年12月06日 阅读量: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影响力的大型歌舞,具有浓烈的宗教祭祀色彩,历代典籍认为摆手舞起源于古代一种战舞。巴人跟随周武王伐纣,“歌舞以凌,殷兵大溃”;后亦有随刘邦反秦,巴人以巴渝舞勇挫秦兵的记载;明嘉靖年间土司兵抗击倭寇,以摆手舞迷惑敌人,大败倭寇。在宗教和战争的相互交融中,这种战舞逐渐演变成土家祭祀活动,各土司辖地纷纷建摆手堂。清代《永顺府志》载:“每岁正月初三至十七日,男女齐集, 鸣锣击鼓,跳舞唱歌,名曰摆手。”

  摆手舞以歌伴舞,讲述民族的起源、迁徙、战争及英雄事迹。按活动规模分为“大摆手”、“小摆手”两种;按其舞蹈形式分为“单摆”、“双摆”、“回旋摆”等;按其举行的时间分为“正月堂”、“二月堂”、“三月堂”、“五月堂”、“六月堂”等。跳摆手舞不拘人数多少,少者数百,多则数万,摆手时,以锣鼓呼应节奏,气势恢宏,排山倒海,动人心魄。主要特点是手脚呈同边动作,踢踏摆手,共同进退,俨然行伍,节奏鲜明生动。大摆手按三年两摆的传统习俗,于正月初九至十一日在摆手堂中举行的。各寨依姓氏或族房组成摆手"排",每"排"为一支摆手队伍,各"排"人数不等,"福石城中锦作窝,土王宫畔水生波,红灯万盏人千叠,一片缠绵摆手歌。"。小摆手,形式灵活,是土家族居住区普遍盛行的一种文化习俗活动,过去,凡百户之乡,皆建有摆手堂,男女老少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击鼓鸣锣摆手。其特点是摆同边手,躬腰屈膝,以身体的扭动带动手的甩动。表演内容为“拖野鸡尾巴”、“跳蛤蟆”、“木鹰闪翅”、“犀牛望月”等狩猎动作和“砍火渣”、“挖土”、“烧灰积肥”、“种苞谷”、“薅草”、“插秧”、“割谷”、“织布”等生产生活动作。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民族特色的舞蹈,重庆市为了保护和弘扬这一独具特色的地方民族舞蹈,命名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为“摆手舞之乡”。,酉阳县十多年来坚持推广普及土家“摆手舞”。目前,这个县土家“摆手舞”普及率达八成以上,覆盖面达百分之百。2010年10月3日,在酉阳中国土家摆手舞欢乐文化节上,来自酉阳县的十万名干部群众以桃花源广场为中心、分布于桃花源大道和39个乡镇,同跳土家摆手舞,再现了诗中“红灯万盏人千叠”的盛况。经大世界吉尼斯纪录总部专家现场鉴定,酉阳十万人同跳摆手舞成功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2008年6月7日,酉阳摆手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编号:Ⅲ-17

类别:传统舞蹈   

申报地区或单位: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来凤县、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组织编写《国家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解》,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