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没有延续下来的传统节日。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旗委、旗政府根据群众的意愿,于1991年正式决定恢复本民族传统节日,定名为“篝火节”,每年6月8日举行,后考虑到6月8日正值森林防火戒严期,经旗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将“篝火节”日期改为6月18日。黑龙江省鄂伦春族没有旗县级以上自治地方,5个民族乡,1个民族村,居住比较分散,各地自发择时举办篝火节。原黑龙江省民族研究所副所长、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研究会会长韩有峰研究员经过认真考证与调查,首先提出该节日应以鄂伦春语“古伦木沓”命名,并以该名称申报并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黑龙江省鄂伦春族5乡1村目前已统一了节日名称,即“古伦木沓” 节,一年一度,时间在每年的6--8月份,各乡、村自行举办,举办时各乡村的时间要间错开,还要避开鄂伦春自治旗“篝火节”的时间,因为两省区之间以及各乡村之间节日期间均要互派代表参加,而且各地鄂伦春族群众也都会利用节日之机走亲访友。
祭祀火神 吴雅芝摄影
“古伦木沓”为鄂伦春语,意为篝火、火神和祭祀火神,还具有香火延续的内涵,香火断了被说成“古伦木沓阿秋恰”(古伦木沓没有了)。各地举办“古伦木沓”节(篝火节)一至两天不等,活动内容大同小异,白天组织与鄂伦春族发展进步、文化传承保护等相关的学术研讨会,还要组织一些具有鄂伦春民族特色的比赛活动,诸如用鄂伦春语讲自己民族的故事、鄂伦春民族服装设计展演、体育竞技等。晚上是文艺表演。文艺表演结束后点燃篝火,举行隆重的祭祀火神仪式。然后族众围着篝火歌舞联欢,往往通宵达旦。
受汉族影响,鄂伦春族也过春节,但节日礼俗与汉族迥然不同。除夕这天天一擦黑,各家各户都要在门前点燃一堆篝火(有的地方是左右各一堆),象征新的一年日子像篝火一样红红火火,还表示要驱除一切蚊蝇病魔。年夜饭前,男性家长毕恭毕敬地请出神龛,给神偶烧香上供,并带领全家老少向神偶磕头,祈求神灵保佑全家幸福平安。有的地方不摆出神偶,而是用桦树皮碗装小米,上面插香,家里供多少神位就装多少香碗,摆供在“玛路”席上,正中的是“阿娇儒博日坎”(祖先神)。全家拜过诸神后,还要跪在篝火旁拜火神,向火中扔一些肉,洒一杯酒,意思是请火神吃肉喝酒。有的地方还要烧7柱香祭奉北斗七星,认为北斗七星每夜都出现,是长寿的象征。午夜饭每个人都必须吃的饱饱的,就连猎狗、猎马也要喂得饱饱的,据说这样做了,新的一年就不会挨饿。除夕夜要守岁,认为一夜不睡觉,一整年就会特别精神。午夜时分,人们在马圈里点一堆烟火,并捧着桦树皮盆,嘴里“莫!莫!”地叫着马,围绕马圈走数圈,据说这样可以驱除马温,使马匹繁殖兴旺。
正月初一早晨天一放亮,人们纷纷走出家门,鸣枪放鞭炮,表示迎接新年的到来。全家人还要面向东跪拜太阳,感谢他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温暖。有的地方是烧9柱香面朝正南跪拜天神“恩都力”,或给山神“白那查”磕头,以祈求其多多赏赐猎物。然后老人查看门前的篝火灰烬,若灰烬上留有朝北的小孩脚印,预示今年要添丁进口生娃娃;留有朝南的大人脚印,预示今年有老人离世;有朝北的马蹄印,预示今年马匹繁殖。返回家后,孩子们恭请长辈入席,开始向长辈敬酒并磕头拜年。先敬爷爷奶奶,再拜父母及其它长辈。长辈们接过酒杯都要像天、地、中各弹一下,表示敬天、敬地、敬祖先,还要对孩子们说几句祝福的话。每说一句孩子们就要答应一声并磕一次头,待老人干了杯中酒,晚辈才能起立。弟弟妹妹还要向兄嫂和姐姐行请安礼拜年。早饭后,年轻人都要带着酒、烟到其他长辈家去拜年,老人要留守家中,以免其它人来拜年时家中无人。到别人家拜年,进门要先拜火神,然后向长辈敬烟敬酒磕头,受敬者同样要先敬天、敬地、敬祖先,再说一些祝福的话,还要给小孩们一些压岁钱和糖果什么的。平辈人相见,都要互相请安。
参考资料:毛公宁主编《中国身上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