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侗族 > 概述  > 详细页面

有趣的侗民“钓蜂”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蒲禹铭 2018年01月10日 阅读量:

  入秋时节,生活在湖南湘西芷江侗乡的一些偏僻村寨的侗民就会自发地邀集起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地做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钓蜂。

  “钓蜂”这个词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颇为陌生,在我们的意识里,只知道鱼可钓、虾可钓、鳖也可以钓。其实,在这大山环绕的侗乡里,侗民们的“钓蜂”活动就和我们钓鱼一样,既是一种劳动后放松的娱乐方式,又可以品尝到有山珍之誉的蜂蛹。

  值得一提的是,侗民们所钓的蜂,是一种有小手指一般粗大的巨型蜂,这种蜂尾针有毒,蜇人严重时可致人死亡。蜂的腹部上有一圈一圈的环状花纹,或黄色或黑色。侗民们根据其颜色,分别称之为“黄屁股”或“黑屁股”。

  放  蜂

  侗民们钓这种巨蜂,首先要寻找在花朵上或树杆上觅食的蜂儿做“线蜂”。找到后,由有经验的侗民用一个已打好活结、穿着分币大小用白纸做的叫做纸捻的识别标记,趁巨蜂吃食时,将活结轻轻地套过蜂的腹部,拴在它的细腰上。由于纸捻子是白色,面积大,蜂儿容易被看见。别以为这份“钓蜂”的工作轻松,其实十分危险,如果让蜂儿察觉了,便会被蜇伤。但这对手法已非常娴熟的侗民们来说,却只是牛刀小试而已。

  系好活结后,侗民便会给早已分站在四周高地的同伴打一声“哦呵”,告诉他们——放“线蜂”了。

  这时,已被作了标记的“线蜂”就会飞回自己的巢穴。

  追  踪

  这些“线蜂”很狡猾,在回巢时,自我保护意识很强。它们在回巢途中忽高忽低的飞着,或贴着山场平飞,或高空飞行一阵,折而又回,才真正飞回自己的“家”。往往让人眼花缭乱,不易觉查。但它们的伎俩却躲不过已练就了鹰眼一样的侗民。他们敏锐的眼睛就像精密的跟踪仪器,紧紧地盯住“线蜂”,喊着“哦呵”相互呼应着,不断传递着“线蜂”飞去的方向和位置。一旦“线蜂”飞过了一个侗民可以监视的范围,这个侗民就会在同伴们的指引下,跑到“线蜂”飞去的方向前面,站在高地用眼睛继续追踪。一时间,此起彼伏粗犷雄浑的“哦呵”声在大山深谷回应……

  往往只需要放2至3个“线蜂”,侗民们便能准确地追踪到巨蜂的巢穴。有的蜂巢离放“线蜂”的地点只有几百米远,有的则远达十几公里。

  烧  蜂

  跟踪到蜂穴,侗民们一般是在晚上进行烧蜂。这样可以避免在烧蜂时遭到在外觅食未回巢蜂的袭击。当夜幕降临,侗民们就前往蜂穴。由于这种蜂的巢穴是建在土穴里,就必须准备干稻草、柴刀和锄头。来到蜂穴边,蜂也像一支部队一样有着两三个“哨兵”。须得先将它们消灭,然后查看蜂穴有多少出口,除留一个“正门”外,其余的都用泥块堵上。否则,烧起蜂来,它们就会从各出口处飞出来蜇人。堵好出口,便点燃干稻草,放在“正门”上猛烧,待土穴里的巨蜂烧光后,就用锄头挖开土穴,取出里面的扇形蜂巢来。这些蜂巢约l寸多高,有四五层之多,大如斗笠。倘若是勤劳蜂,如“黄屁股”,那就收获颇丰,有时甚至能装满一背篓。

  把蜂巢带回去,取出里面白得晶莹剔透的蜂蛹,沥洗干净,在热锅里倒一碗菜油,“吱吱吱”地炸起来,香气可以飘出好几里。用油炸出的蜂蛹,色泽金黄,香脆可口,营养价值极高,是侗民们秋季下酒待客的山珍美味。

  在笔者的走访中,得知这里侗民们的 “钓蜂”活动是祖辈传下的一个独特习俗。据年老的侗民介绍,“钓蜂”的习俗源自他们远古时期的祖先,那时他们的祖先属百越的一支——骆越人。他们过的是一种游猎群居的生活。在当时艰辛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食不裹腹,极度的饥饿,无意中发现蜂虽蜇人有毒,蜂蛹却可以食用,便将其列入可食和猎取之物。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骆越人逐步结束了群居游猎的生活,几经迁徒,最后到达湘黔桂交界地,有的在芷江定居下来,开辟芷江这块宝地,成为世居民族。那么这里侗民的“钓蜂”习俗是不是他们祖先群居遗留下来的一个狩猎的缩影呢?它和渊源流长的侗文化有没有一种神秘的联系?还有待人们作进一步的考察、研究和探讨。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