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长白山,昂然伫立;
滚滚图们江,奔流不息。
盛夏时节,地处长白山下、图们江畔的延边有山皆绿、有水皆清,惠风和畅、生机勃勃。
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五连冠”的延边,通过三年示范州创建所展现出来的新变化令人鼓舞、令人赞叹。
——这里是安居乐业的热土:美丽富饶的平岗绿洲,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蜿蜒入海的图们江,一眼望三国的防川三角洲⋯⋯山水生态相谐相融,农林牧渔生机盎然。
——这里是团结之花盛开的胜地:214万各民族兄弟姐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守卫建设着祖国的边疆。
——这里是结满硕果的团结家园:全州各族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八大工程”和“六项活动”推动了经济社会文化繁荣发展,营造了民族和睦的社会氛围,走出了具有延边特色的创建之路。
老树绽繁花,绿枝吐新芽。一幅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瑰丽画卷在祖国东北边疆徐徐展开,愈发动人⋯⋯
凝聚共识持之以恒 民族团结进步大业代代传
传统深厚、基础牢固,是延边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鲜明特点。作为实践党的民族政策的成功范例,延边连续五次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延边建州60多年来的历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民族团结进步史。
延边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作为关乎全局的头等大事,一棒接着一棒传、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完善民族工作体制机制,实行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一票否决制等制度,做到了组织领导、政策落实、宣传教育“三个到位”。立法方面,建州以来颁布实施单行条例48部,出台决议和决定120余个,形成了较完备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注重培养使用民族干部,目前少数民族领导干部超过全州干部总数的46.5%。重视民族工作、珍视民族团结,已经成为全州上下的广泛共识和自觉行动。
虽然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延边各族干部群众深深懂得,作为推进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重要平台,开展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任务,没有终点,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唯有如此,民族团结进步大业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13年8月,当延边被确定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试点的消息传来时,全州上下受到极大鼓舞和鞭策。州委州政府将推进示范州建设上升为“天字号”工程,举全州之力,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建立健全领导机构。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其他相关领导任副组长、48个成员单位组成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实施方案》,对创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八大工程,将指标细化为民族工作创新示范、民族关系和谐示范、民生改善标准示范等7个大项、54个小项,并将示范州工作列入年度重点工作中统筹安排,明确考核分值及责任单位,实现领导带动、民委推动、部门联动、基层主动的工作格局。
——积极争取相关支持。定期向国家和省里汇报创建工作进展情况,认真听取国家民委、省民委关于创建工作意见和要求,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指导。在2015年全国民族自治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验交流现场会上,延边州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的高度评价,为延边赢得了荣誉,更为深入推进创建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
——抓好创建工作调研督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专题听取创建工作汇报,作出明确指示。州人大、州政协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创建示范州工作进行深入调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交与相关部门抓好落实。州委统战部、州民委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八大工程牵头部门和八个县市开展调研活动,交流经验,查找问题。州委州政府督查室与州民委联合开展督查工作,针对创建工作中的问题进行梳理和整改,有效推进了各项工作的落实。
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在创建的进程中,全州上下拧成一股绳,党委牵头、政府负责、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了上下联动、协同发力、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创新举措释放红利 彰显民族团结进步生命力
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不是镜中月水中花,只有让各族人民群众分享民族团结进步带来的政策红利、发展红利、改革红利和稳定红利,创建才会有永不衰竭的生命力、感召力。
围绕建设富庶、开放、生态、和谐、幸福“五个延边”的战略目标,实施“1+8”创建模式,即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与实施经济发展提速工程、开发开放推进工程、生态建设提升工程、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民生质量改善工程、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兴边富民工程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程等八大工程创造性地结合起来,使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真正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兴边富民硕果累累。一栋栋白墙青瓦的朝鲜族民居和院落掩映在松柏和花丛中,别具特色的门楼,依山而建的仿古水车,金达莱花造型的路灯,精巧别致的观赏台,将和龙市金达莱村点缀得格外美丽。不敢想象的是,数年前这里还是出了名的“穷村”、“灾村”。2010年,金达莱村因洪水灾害将原有村庄整体移建至现址。洪灾过后,国家、省、州民委大力帮扶金达莱村重建工作,该村被国家民委列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总建设投资已超过1亿元。现在的金达莱村已初步打造成集民俗旅游、田园观光、风味餐饮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村田园旅游新区。而类似金达莱村这样受益于兴边富民工程的特色村寨,在延边还有多处。
——民生质量持续改善。全力推进创业就业等“十大民生工程”,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险”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分别达到448元/月和3173元/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实现2.39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城市及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14791套、104.5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4万户,“暖房子”改造任务全部完成;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20处,解决10.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针对返乡创业,州委州政府出台“1+6”系列文件,全力帮助解决创业资金、项目、技术、用地等方面难题。仅2015年,延边州已吸引10082人返乡、5308人开始创业,创办各类经营实体1023个,提供稳定就业岗位5143个,带动就业8399人。
——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夜色宜人、星河璀璨,在延吉市青年广场“快乐延吉大舞台”上,身着各色民族服装的舞者登台表演,台下的人们随音乐翩翩起舞⋯⋯每年从5月末开始,除周一之外的每个晚上,由延吉市各个街道和文艺团体自编自导的节目轮番在这里上演,夜色下的布尔哈通河畔,各族人民在歌声和舞蹈中共享欢乐。近年来,延边州从群众需求出发,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长白山阿里郎》《放歌长白山》等一批朝鲜族文化精品创作荣获国家级奖项。累计出版朝鲜文各类图书3.7万多种,900多种图书或国家和省级奖项。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300项,确立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1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7项,命名了104名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经济发展提速、开发开放推进、生态建设提升、社会管理创新。在创建工作的引领下,全州上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2015年,延边州实现公共财政预算全口径收入161.2亿元,地区生产总值88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1.3亿元,全州各族同胞共享改革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的甜蜜果实,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迸发出强大生命力。
扎根基层润物无声 民族团结进步理念渗入各族群众心田
延边州的创建活动,根基深植于各族群众,力量来源于各族群众,成果造福于各族群众。民族团结进机关、进社区、进村屯、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警)营,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全面铺开,构建了“从小(幼儿园)到大(大学〉”、“从乡(农村〉到城(社区)”、“从里(社区)到外(边防)”、“从上(机关)到下(群众)”的联动创建格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民族团结进步的理念渗透到各族群众心田,化作自觉行动。
——民族团结进社区促进社会和谐。2016年7月20日上午,延吉市北山街道丹山社区老年大学里歌声嘹亮,数十位老人正在这里练习脍炙人口的《红太阳照边疆》。该社区是一个拥有5473人的多民族大家庭,朝鲜族占总人口数的68%。社区以“平等、和谐”为主题,团结带领各族居民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谱写出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篇章,先后获得全国睦邻文化建设示范社区、全国社区侨务工作示范单位、省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等100余项各级各类荣誉。
——民族团结进学校春风化雨。延边素有“教育之乡”美誉,多年来坚持以民族团结“进课堂”为载体,认真开展民族团结德育实践,在中小学生课堂专门开设民族礼仪、民族饮食及民族文化等课程,引导孩子从小热爱民族文化。全面推进双语教学,在朝鲜族学校开设汉语课,在有条件的汉族学校开设朝语课,朝汉学生在互学语言的过程中增进了对彼此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德育实践中深深根植于青少年心中。
——民族团结进军警营鱼水情深。驻延边防部队党支部与边境薄弱村党支部结成帮扶对子,“两个支部一堂课”、“穿军装的村支书”成为边境一道特色风景,军民同心筑起了边疆稳定的坚固堡垒。延吉边防检查站、南坪边防检查站、珲春三家子边防派出所等与所在社区、村屯结成共建对子,联合开展“助老养老、大手拉小手、警营开放日”等活动,启动“关爱困难儿童”工程,赢得群众好评。
在机关、在企业、在村屯⋯⋯4.27万平方公里的延边大地上,各族群众共同浇灌着一朵朵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从长白山下到图们江畔,一曲不断深化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的奋进乐章节奏铿锵,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