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藏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西藏独特的音乐:“一音歌曲”和“欧盖”唱法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毛继增 2018年01月08日 阅读量:

  雪域高原位于祖国西南边陲,地理偏远,发展较为迟缓。然而,这里的传统文化却丰富璀璨。传统艺术在人民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藏族人民更是杰出地创造并运用了一些独特的技艺。

  

  笔者是一位民族音乐学学者,先后八次赴西藏,田野工作时间累计达4年。下面,本文从雪域高原的艺术花园中,采摘两朵光彩的鲜花,奉献给读者。

由作者毛继增记谱的伯谐歌曲曲谱(部分)

  伯谐:绝无仅有的“一音歌曲”

  就音乐技术而言,我们现在所唱的歌曲,一般均由5个音、6个音、7个音组成,人们称为五声音阶、六声音阶、七声音阶。在传统民歌中,还存在为数不多的四声音阶。而三声音阶、两声音阶民歌,就属于凤毛麟角了。至于由一个音组成的歌曲,那就更难寻觅了。由于一个音构不成音阶,我们称其为“一音歌曲”。

  西藏的伯谐,就是国内绝无仅有、国外也难觅踪影的“一音歌曲”。1993年,我的好友、著名藏族音乐学家雪康·索郎达吉告诉我说:“在西藏山南地区的边远农村,现在还传承着一种藏族古代士兵的歌舞——伯谐。老人们都说那是松赞干布时期传下来的,值得充分重视。”

  之后,我就来到山南地区的隆子县雪布乡和贡嘎县甲日乡。当地乡干部为我请到了表演伯谐最优秀的5位艺人,我对他们的表演进行了采录和考察。他们都是农民,同时又是半专业的民间艺人。他们的表演娴熟利落,感情投入,节目既古朴原始,又虎虎有生气。

  伯谐是藏语译音,“伯”是打仗,“谐”是歌曲,伯谐即战斗的歌舞。在古代的西藏,伯谐在战士们出征或凯旋归来时进行表演。伯谐在战士们出征时为其鼓舞士气,凯旋后为其庆贺战绩。我查阅了有关藏族历史的汉文文献,又托朋友查了不少藏文文献,均未找到关于伯谐的记载。

  但艺人们一致认为,伯谐是从松赞干布时期(公元617年至650年)传下来的。他们是以世袭的方式传承至今的,即祖传父、父传子、子传孙,但传子不传女,故伯谐的表演者均为男人。

  伯谐音乐的最大特点,就是主要旋律只有一个音。虽然在实际演唱中,为了加强音乐的表现气势或适应语言音调的趋势,偶有其他音位的装饰音出现,但这些不确定音的渗入,并没有改变“一音歌曲”的本质。 

  伯谐是没有乐器伴奏的徒歌,表现形式为“一领众和”式,即演唱歌曲的任务由领唱者完成,合唱者只唱显示歌曲威武气势的衬词。领唱者只有1人,合唱人数不限,可多可少,但至少不少于2至3人。演唱时,表演者手中持有简单的武器作为道具,演唱者们的喉音沉重,近乎吼叫。

  “战刀从鞘中抽出一寸时,敌人见到浑身抖起来。战刀从鞘中抽出一寸时,刀身闪耀着彩虹般的光彩。战刀从鞘中抽出一寸时,刀尖显露出锋利的气概。”从这首《战刀从鞘中抽出一寸时》的歌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伯谐歌曲所要表达的壮扬军威、增长战斗力之意。

  伯谐历史悠久,不仅在艺术上独具一格,而且有巨大的文化价值和学术价值。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伯谐流传的区域,交通、通讯日益发达,伯谐也面临着消失的危机,需要有关部门采取有力措施,来抢救保护这一文化瑰宝。

斑驳的老照片记录了西藏贡嘎县甲日乡老艺人表演的伯谐艺术,现已面临消失危机

  “欧盖”:奇特的腹腔共鸣音

  “欧盖”唱法在国际音乐界都受到过关注,在于其特殊的发声方法。

  “欧盖”唱法是藏传佛教的喇嘛们颂经时运用的一种非常独特的演唱方法,它的特点是发声区靠下,运用下腹腔共鸣。运用“欧盖”唱法所唱出的声音,低沉、浑厚、恢弘、威严,感觉真诚,形象纯净。

  1957年的藏历新年时,我就在拉萨大昭寺听过一次由近千名喇嘛用“欧盖”唱法演唱的颂经音乐,其声音之感人,意境之祥和,至今难忘。“欧盖”既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又有奇特的音响效果,完全符合藏族人民对善良、纯净的美好社会的追求。

  “欧盖”唱法的发源地和主要传承地都在我国藏族聚居地区,它在民间保护、传承得很好,但在艺术舞台上却展现、弘扬得不够。虽然在西藏当地的艺术舞台上,我也曾看到过一些“佛教颂经音乐”节目,但却是歌唱演员演唱的,他们掌握“欧盖”唱法还不地道,因此演唱效果不能令人赞赏。

  ”欧盖”唱法虽是藏传佛教的喇嘛们为适应宗教氛围而长期锤炼所产生的,但它也应该为大众所欣赏。就社会效果而言,藏传佛教经文中有许多是弘扬大爱无疆、倡导与人为善的,与当今我们倡导的社会价值是吻合的。我想,经过一定的编选加工,把“欧盖”唱法搬上今天的舞台,是可行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