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中国民族文化资源库!

全部分类

您的位置:  首页 > 中华民族 > 蒙古族 > 文化艺术  > 详细页面

包玉明:为父老乡亲拨动生命之弦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 张国昌 2018年12月11日 阅读量:

  包玉明走到哪里,都离不开马头琴。

  他是我国著名的马头琴演奏家,曾师从于马头琴演奏大师齐·宝力高。2002年,他应马来西亚国家文化部邀请到吉隆坡举办马头琴独奏音乐会;2008年,应北京奥组委邀请参加奥运会开幕式演出;2010年,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马头琴——

  在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马头琴

  见到包玉明这位马头琴大师,你不会有见到名人的感觉。他头衔众多,获奖无数,但他依然是那样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说话幽默,办事果断,对朋友总是那么真诚。

  包玉明1963年出生于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聚将屯村的一个蒙医世家,却自幼和音乐结缘,除了器乐,声乐、戏曲、曲艺样样精通,连最难表现的蒙古族“呼麦”,他也运用自如。

  2008年11月29日,包玉明在辽宁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了个人独奏音乐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首次举办马头琴独奏音乐会。包玉明用娴熟的技法和饱满的激情,再现了蒙古民族的生活场景。浩瀚的草原,气势如虹的奔腾骏马,流淌不息的河流……听众的心弦,随着琴声而不断起伏。最让大家动情的是他创作的《蒙乡儿女的祝愿》、《热恋蒙古贞》、《可爱的蒙古贞》曲目,集合了蒙古贞(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俗称“蒙古贞”)的多种艺术元素,揉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把蒙古族对家乡土地的热爱和美好希冀表现得淋漓尽致。

  包玉明的马头琴表演不但走出了辽宁,在全国享有很高的知名度,而且还走向了世界——2010年6月22日至7月4日,他参加奥地利举行的“世界音乐节”,在最神圣的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奏响了蒙古族的马头琴。

  留守故土,只为不负父老乡亲之情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不富裕,很难留住名人。包玉明所在的阜新民族歌舞团中,有不少人离开到外地发展。只有包玉明依然坚守在阜新这方水土之上,默默地耕耘,奉献自己的才华和年华。

  这些年来,包玉明不是没有机会,他受到的诱惑甚至比别人更大:有高薪邀请的,有高职诚聘的,更有国外优厚待遇请求加盟的。他的老师齐·宝力高邀请他去日本任教,并表示可以提供优良的条件和可观的薪酬,但他都婉言谢绝了。

  包玉明常说,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人的良心,是家乡的人民养育了我,是家乡的土地滋养了我,我永远忘不了他们送我去读书、深造,渴望我归来的眼神,马头琴是他们的生命之弦,我不能不为父老乡亲拨动。

  民族的需要就是他的动力,无论条件有多艰苦,包玉明都坚持为老百姓演奏。他带领的民族歌舞团足迹遍及阜新县的山山水水,每年要演出200余场。每到一处都是万人空巷。他们的演出大篷车开到哪里,哪里就是一片欢腾的海洋。

  有一次在一个村子演出,村民拿出仅有的一袋花生送给他们,演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包玉明说:“群众太需要文化生活了,我们演不好,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在他的带动下,演员们不计报酬,不讲条件,一心一意地为群众演出。被称为“草原歌王”的蒙古族歌手白宝山,身患重病,仍然坚持登台演出,感动了所有在场的观众。

  为培养马头琴传承人而忙碌

  阜新县是歌舞的海洋,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阜新民族歌舞团是一个民族大家庭,歌舞团里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等少数民族。民族人才的培养是包玉明时刻牵挂在心的大事。他说,传承才能使艺术生命不断延续。他立志要把自己的技艺毫不保留地传下去。

  现在,阜新县有50余名学生跟着包玉明学习马头琴。他还在阜新县蒙古族小学开办了马头琴班。他排练了一个“千人四胡”节目,把蒙古族的器乐传到千家万户,把民族艺术普及到了孩子们当中。

  民族歌舞团的经营也成为包玉明的心头大事。他刚接手民族歌舞团时,团里100多人等着吃饭,工资没有着落,仅20人的演出队伍,没有经费,缺少道具,困难重重。包玉明没有丝毫动摇和犹豫。演出没有补助,他就坚持义务演出;没有工资,他也坚持上班。他深信,根植于阜新“蒙古贞”文化沃土的民族歌舞团一定会崛起。

  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在广大群众的鼓舞下,现在民族歌舞团走出了低谷,演出任务接连不断,创作和演出硕果累累。2010年,歌舞团新创作了节目40余个,经费也有了很大盈余,实现了良性运转,成为阜新民族文化的一面旗帜,民族文化展示的亮丽窗口。

  今天,当我们走进民族歌舞团的排练大厅和演出大厅时,草原和马背民族的风格同现代化的演出设备相映成辉,演出完毕走下舞台的包玉明满面春风:“当前真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大好时机,东风和沃土让我成了名人,我会永远热恋这里的山山水水,把才华献给这块土地!”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文图或来源标注错误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