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主办方的邀请,让我参加本次评审,并给予我宝贵的发言机会。
本次参加石榴杯评审,读到许多优秀作品,收获多多,感触多多。这些感触自然而然地在我心里汇成了这样一句话,参选的作品,是以优质的网生性内容践行着民族文化的传承。我能这样说,最大的依据还是得自于入围作品质量的支撑。
首先,作者们用各具情采的笔墨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的文学故事,这使得入围的每一部作品都像一颗颗粒饱满的“石榴籽”。
我们知道,近年来网络文学的主流化、精品化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潮流。这一方面是时代的召唤,另一方面也是网络文学品质提升过程中的内在驱动。因此,有一些网络文学创作会主动拥抱主旋律,用网络文学的书写方式去承载严肃的主题。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网络文学生产机制决定了它本质上是用户生产内容。一开始,这些内容就是为了满足草根受众自身的“YY”需求的。在三十年左右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叙事套路、表达方式和题材类型,情节和情感上也有更贴近其读者群体的爽点、笑点和泪点。大体上,我们把这些称为网络文学的网生性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是靠作者天马行空、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去支撑的,也为网络文学受众群体所“喜闻乐见”。当网络文学创作开始自觉追寻严肃主题时,一些创作者难免会变得拘束起来,脑洞由大开会变成小开、甚至不开,因而也就难以让严肃的主题与网生性内容水乳交融,从而影响了创作质量。这也导致了当前的网络文学创作中,立意好的作品常有,而立意好、内容又好的作品不常有。令人欣喜地是,入围本次杯赛的作品的整体质量非常上乘。这些作品读来有我们熟悉的网生性、熟悉的爽感体验,同时又把民族文化元素有机地融入其中,让主旋律、正能量自然从读者心中升起。如《星河之上》既采用网络科幻中常见的末日废土的世界背景设定,又出人意料地让科幻机甲与古武修炼产生碰撞结合。《我本无意成仙》在结构层面吸收西方现代公路文艺的创作手法,但是它的根底还是在展现具有鲜明东方特征的文化心理,因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公路云游体修仙小说。这些作品呈现了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精彩,但细细品味,你又会觉得它们在默默传递更深层的人文情怀。故而,这些作品既立意很高、方向很正,又内容丰富、品质上乘,像一颗颗颗粒饱满的“石榴籽”。
其次,独立地看,这些获奖作品或者各具民族风情,或者呈现了不同的地域风貌,但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质地紧密的“石榴果”。
前面提到了,这些作品尽管立意很高,但仍能写出鲜明的网生性内容。我以为,这与他们踏实的创作态度有关。就是说,创作者们首先还是专注于从自己熟悉的视角、题材入手去讲好故事,让人们沉醉于故事情节中,受到人物命运牵动,与人物以及人物所表征的群体共情,从而不知不觉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你像《我为长生仙》中看似离奇虚幻的情节展开、看似高妙到不可方物的修行理念,其实是有文化依据的,因为作者在道家文化典籍上下了功夫。但作者并非因为有了这样的积累和准备就开始坐而论道,而是以此为据,敷衍而成一部典型的、教科书般的玄幻叙事,让人们在主人公的修行磨砺中去体会道家思想理念。《琼音缭绕》则是一部有生活积累的现实题材作品,具有非常浓郁的时代气息、民族文化气息和地域气息。这样的作品往往会因为写得过“实”而损失了趣味性。但本书作者却巧妙运思,吸收了网文大女主叙事的元素,以“戏中戏”的方式展开叙事,照顾了网络文学读者的阅读习惯,提升了作品的趣味性。还有像《相依为命》这样的作品,它以广西壮乡为背景,选择壮医这个非遗题材进行创作,故事主线却是来自海峡两岸的一对年轻人的情感经历,由此巧妙展现了两岸一家亲的血肉情。分别看来,这些获奖作品以血肉饱满的故事呈现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不同成员的生活剪影,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同侧面,而当它们汇聚到石榴杯的榜单上,这些剪影、侧面就会生成整体的格式塔轮廓,于此自然而然地内生出文化的向心力、凝聚力。有了这种内生的向心力、凝聚力,“石榴籽”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质地紧密的“石榴果”。
最后,这些获奖作品也是好样本,展示着如何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中去传承民族文化,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出现,让人类的传播环境正在经历剧烈的“地质运动”。这对民族文化传承来说,的确既是挑战、也有机遇。民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发展,与它依存的媒介条件密切相关,而在网络传播环境中,不但文化生产机制变了,人们的信息交换方式也变了,比如虚拟社群依据趣缘关系快速分化,文化迭代加速等,这对民族文化传统当然形成冲击。但另一方面,人类传播史表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非二元对立的关系,新媒体总是包容性更强的媒体,有能力去吸收、转化在它之前的媒介条件中产生的文化成果。这也就孕育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新机遇。当然,这需要作为文化生产主体的人去发挥能动性、创造性。我们从本次参赛的获奖者身上看到了这种能动性、创造性,他们的作品,一方面努力去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另一方面也在网络文化环境中立得住、传得开,因而成为很好的示范。他们的成功再一次表明,无论什么样的传播环境,宏大的思想主题都要在鲜活的感性体验中“着床”,才能孕育出有生命力的作品,才能真正为人们“喜闻乐见”,产生润物无声的美育效果。作为文明互鉴的新平台,网络空间需要这样既有传统基因、又有新的文化气象的优质内容。因为文明互鉴需要文化软实力支撑,而文化软实力要以“硬核”内容为基础。显然,本次获奖的作品就是这样的“硬核”内容,因而它们能启示人们如何在新媒介中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我大概就谈以上几点,仓促之间,思虑浅薄,还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