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政策文献  > 详细页面

成都国际非遗节:多彩文化在交流中互鉴发展

来源:中国民族报 作者:新华社 发布时间:2020年02月26日 浏览量:

  为期6天的第七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通过830余场活动,将多彩的非遗文化进行了全面展示。围绕“传承多彩文化 创享美好生活”的主题,本届非遗节在推动多彩文化交流、让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打造非遗传承新路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多彩非遗文化同台交流

  当波兰带来的手制蕾丝、塞尔维亚银丝艺人制作的银器、日本的铁器和山东的剪纸、四川的羌绣同时出现在非遗节的传统手工艺展上,观众不禁啧啧称赞。

  本届非遗节上,包括传统手工艺展在内的六大展览共吸引了42个国家的910个非遗项目参展,国际竞技、国际展览等各类活动更是多达830余场。

  其中,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制作技艺竞技活动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多民族的89种乐器。在现场,身着黎族传统服饰的姑娘用鼻孔演奏,引发了关注。这种用鼻孔演奏的乐器鼻箫是黎族独有的乐器,已经流传了千年,如今每年都会举办免费的培训班。

  非遗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在非遗节现场,剑门手杖、白龙花灯、阆中丝毯织造等地方特色非遗项目成为会场上的“明星”。阆中丝毯织造技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后来多以师傅传帮带方式传承。现场展示的一条阆中丝毯,由非遗传承人耗时1年多完成,价值超过10万元。

  “毯背每米丝线道数可达1300余根,每平方米打结点约100万个。所有经、纬线打结缠绕全是手工完成,精细度极高。一个成熟的技工每年仅能编织34平方米丝毯。”从事阆中丝毯织造20多年的刘姓传承人介绍说,他每个月收入约5000元,日子过得不错。

  目前,政府、企业、高校和相关机构正在积极联手,在传统工艺工作站平台上培育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产品和品牌,并不断加入新的理念和时尚元素,让非遗技术得以代代传承,助力乡村振兴。

  “非遗技艺的传递很多是地方性认识和生活文化样式的传递。”四川美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院长谢亚平认为,只有把当地的生活系统和非遗的生产系统更好结合,乡村振兴才能够在当地得以实现。

  非遗授权实现创新性发展

  非遗节期间,62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华珍受邀参加了论坛和创意沙龙,分享她的羌绣走上世界舞台的故事。

  2014年起,杨华珍先后与植村秀、星巴克等国际知名品牌合作,将她根据藏羌地区的传统故事和藏羌织绣传统纹样创作的织绣作品授权给品牌使用,既帮助品牌创新了产品设计,也让传统文化融入了年轻一代的生活时尚。

  为了让更多非遗技艺融入生活和时尚,本届非遗节首次举办了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吸引了53家机构携300多个授权元素参加。这些授权元素都取材于非遗技艺。展览撮合了70多对意向合作,涉及金额3450万元;被授权方涵盖了酒店、餐饮、鞋服、家居等品类供应商100余家。

  “过去,我们主要通过生产性保护和文创开发来进行非遗的传承和弘扬。现在,非遗创意设计授权这种新模式正在兴起。”非遗创意设计作品授权展策展人、四川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巩强告诉记者,看似“商业味十足”的非遗授权实际上有着巨大的传播价值,也并不影响非遗本身的传承与保护,更多应看作是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探索。

    

  作者:新华社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