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
用户名: |
密码: |
珍珠球比赛中,队员们在奋力争夺“珍珠”。 民族画报社记者 列来拉杜 摄
历史上满族长期生活在白山黑水间,那里盛产珍珠,人们把采上来的蛤蚌直接从船上扔进岸边的背筐里,极大地提高了采珠速度。抛蛤蚌这项活动从生产走向生活,逐渐变成了一种游戏形式,这便是古代珍珠球的雏形。后经挖掘整理,逐渐演变为对抗性和观赏性强、节奏激烈的现代珍珠球运动。
加速冲刺、急停、转身、变向变速、突破过人,银球穿越“蛤蚌”阻挡,被兜入“抄网”,看似是篮球比赛,然而却只是形似。这正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珍珠球。
珍珠球,原名为“采珍珠”,满语为“尼楚赫”,从满族人民采集珍珠的生产劳动中逐渐演变而来。这项发源于东北地区的满族民间游戏,从流行到失传再到登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赛场,可谓失而复得的民族文化“珍珠”。
本届运动会珍珠球比赛在郑州师范学院举行,辽宁、四川、广西、贵州等18支队伍参加角逐,是所有赛事中历时最久的项目。它既有着熟悉的篮球味道,能让观众较快看懂比赛,又拥有独特的传承故事,是运动场上一颗耀眼的“珍珠”。
一项“采珍珠”的游戏
珍珠球的产生,深深扎根于东北地区满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
清朝时期,东北的乌拉地区设乌拉总管衙门,负责向朝廷进贡当地特产。流经乌拉地区的松花江出产粒大、色美、品质好的珍珠,被称为“东珠”。“东珠”可做装饰或入药,深受朝廷贵族的喜爱,因此也带动了当地采珠业的发展。
在采珠的过程中,各采珠队伍之间往往会进行比赛,以增加劳动乐趣。江中的采珠人为了求快,会站在船上将蛤蚌扔到岸上采珠人的筐里,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抛蛤蚌的体育活动。
这项活动进一步发展演化,从水上到陆地,满族人民在劳动之余,以绣球代替蛤蚌,进行投掷比赛。为了表现深水采蛤蚌的艰难,他们还设置了“蛤蚌精”的角色来阻挠采珍珠之人,这也就基本具备了现代珍珠球比赛的基本要素:网、水区、封锁区。
抢救行动,让遗失的“珍珠”重焕光华
由于历史变革,采珍珠这项历史悠久的民间游戏,在民国时期就已经失传。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对民族文化高度重视。凭着残存的民间记忆,一批专家学者不遗余力地发掘整理珍珠球运动。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首次亮相。1988年,北京举办了首届珍珠球邀请赛。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珍珠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为了适应现代体育运动发展的潮流,2007年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前,珍珠球竞赛规则及裁判法作了进一步修订,使得该项目的开展更规范、规则更完善,与此同时也保留了其作为传统体育项目的特色。2008年6月,满族珍珠球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颗遗失的民族文化珍珠,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关怀下,重焕光华。
南方队伍强势崛起
本届运动会上,四川队和广西队分别获得珍珠球比赛男子组和女子组的一等奖,而在获奖名单中,南方省份的队伍也占到很大比例。这项本来发源于东北地区的运动,如今在全国各地都拥有大批“粉丝”。
“珍珠球在广西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广西代表团珍珠球女队教练吴涛说,他所在的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将珍珠球列为必修课程。
南方的珍珠球队伍为什么能够强势崛起?吴涛笑称:“假如比赛篮球,我们队员的身体条件和北方省份的队员比可能不占优势。但珍珠球的网框是可以上下左右移动的,战术上更灵活,我们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
吴涛说,珍珠球的对抗性和观赏性都很强,规则也很简明,这让珍珠球的推广之路更为顺畅。
具有传统优势的辽宁队,本次比赛中没有取得预期成绩。辽宁珍珠球男队在半决赛中输给了四川珍珠球男队,教练隋宏浩对此有些遗憾:“我们有4名主力队员因为伤病不能参赛,这让我们的参赛队员比别的队伍少,连续打比赛有些力不从心。”
对于四川队的获胜,隋宏浩表示祝贺。“他们确实水平很高。”隋宏浩说,“珍珠球本来是我们东北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如今在全国推广开来,并且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竞技水平,这是一件好事。”
对于珍珠球比赛的商业化运作,隋宏浩非常期待,但认为任重而道远:“比赛规则还要在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同时需要逐步引入现代化裁判技术,让越线犯规等裁决更精确高效。”
资料来源:中国民族报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