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民族文学 > 民间文学  > 详细页面

回族油香的来历(二)

来源:中华民俗源流集成 作者:李曾荣 讲述,马云祥、陈振中 采录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30日 浏览量:

  每年过“古尔邦节”的时候,云南玉溪一带回族家家户户都要做“油香”。油香的花色品种很多,有糯米面做的,有麦面做的,有玉米面做的,有高粱面做的,有荞面做的,有几种面混合做成的,还有中间包豆沙的、包枣泥的等等,无论哪一种“油香”都香甜可口。但很多年轻人,还不知道“油香”这个名字是谁给的,更不知道“油香”的由来。

  传说,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回族聚居的地方很混乱,古人下的清真寺无人进出,人们不做礼拜,不遵循教规,不讲道理,种田人不互相帮助,生意人不公平交易,人们为了自己得到利益,尔虞我诈。大欺小、强欺弱、富欺贫到处可以见到。

  穆圣(即穆罕默德)知道后,就来到这个地方。回民们听到圣人来,都忙碌起来了,大富人家宰骆驼、宰牛羊,有的人家宰鹅,有的人从池塘里捞取活蹦乱跳的鲜鱼,有的人从山里采回鲜嫩的木耳、香菇,准备做一桌最好的菜,请圣人光临门庭就餐。不少人家还从很远的地方挑回甘甜的山泉,拿出最好的春茶叶,请圣人饭后喝香茶水。

  有一个村子里,住着一对年过半百的回族夫妇。老两口为人忠厚诚实,勤劳善良,但很贫穷,他们最大的财产就是头顶着的茅草房,他们唯一的希望就是一个七岁的宝贝儿子来福。一年到头,老倌做短工,老妈妈纺线织布,可三个人的日子还是过得像牛黄一样苦。老俩口听说穆圣已经到村子里的清真寺里住下了,也想做一点好吃的东西去向圣人表表一家人敬仰的心意。做点什么的东西呢?家中一贫如洗,每天的粗茶淡饭都吃不上啊!老倌因为拿不出好吃的食品急得在家里团团转,老妈妈因为做不出好吃的食品唉声叹气。小儿子望着阿爹阿妈也很着急。老倌抬头,看见屋梁上吊着几包舍不得吃的玉米,老妈妈想起了罐子里的麦种,老俩口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们商量后,叫娃娃把玉米粒掰下来,老妈妈从罐子里倒出一碗麦种,老倌推磨,不多时,像雪一样又白又细的面粉磨出来了。老倌又从篾箩里拿出过节时才舍得吃的那盒用甘蔗叶包着的红糖,娃娃烧火熬糖水,老妈妈用糖水和面,老倌又把点灯的菜油倒进锅里。面和好后,老妈妈照着太阳的样子做成了个圆圆的粑粑放进油锅里煎炸,不多时,一个甜咪咪、香喷喷的粑粑做成了。谁送去呢?老倌望望老妈妈,老妈妈望望老倌倌,都觉得很为难,隔了一阵,老倌开口说:“来福他妈,我一身破烂衣裳,你穿的也是丁丁吊吊喃,咋个好去见圣人?”说完老两口又唉声叹气起来亍,在老两口没主意的时候,来福开口说:“阿爹阿妈,你们让我送去好啦,我在路上一定不偷嘴。”老两口看了看很懂事的娃娃,放心地让他去见圣人了。于是,阿爹为来福洗浴净身,阿妈拿起儿子的衣裳来,把破烂处精心地连了又连,才让来福端着粑粑出门。

  来福进清真寺的时候,很多回民都围着穆圣,敬请他到家里进餐。穆圣为难了。当圣人看到人群后面站着一个孩子,恭恭敬敬端着一个粑粑,态度十分虔诚,智慧的穆圣明白了。他吩咐大家回去,叫全家人端饭菜一起到清真寺里来。人们听从圣人的吩咐走了,清真寺里只剩下来福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穆圣走到孩子亩前,躬身问道:“孩子,你叫什么名字?”

  “沐来福。”

  “家在哪里?”

  “村子尾巴。”

  “家里还有什么人。”

  ‘阿爹阿妈。”

  “你来这里做什么?”

  “我替阿爹阿妈送粑粑来请圣人吃。’

  “来福,你领我去家里好不好?”

  孩子站着不动。穆圣知道孩子的心事,接过装着粑粑的土盘子放好后,亲亲热热地拉着孩子的手,有说有笑来到了来福家。老两口见圣人来到家里,又惊又喜,老倌连忙端来凳子让圣人坐下,老妈妈随后捧来了一杯粗茶。穆圣边喝茶边看,房子虽然是茅草盖成,但很清洁;两位老人衣着虽然是补丁压补丁,却很干净。穆圣知道主人为难,没有谈讲什么。喝完茶水后,便邀老人一家到清真寺去。当穆圣和来福一家到清真寺里的时候,寺里已经是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啦。各家端来的佳肴,散发着浓郁的香味。

  穆圣穿过人群,走到了礼拜堂前,圣人率大家向真主叩拜后,面对教徒朗诵经文。诵毕,不少为富不仁的人醒悟了,许多有势力但做过亏心事的人羞愧了。他们低头耳语,今后一定恪守教规,照穆圣教诲做人行事。大家议论了一些时候,圣人端出来福一家的粑粑,语重心长地说道:“这个粑粑像太阳一样圆,我希望教徒们像粑粑一样圆,我希望教徒们像粑粑一样团结在一起。穆圣认真看了看粑粑后接着说:“这个粑耙,油光光,香喷喷,就把它叫做油香吧。”说完,圣人把油香分做若干小块放回土盘子里,不否老少、不分男女、不分贫富叫每人都拿一块吃下去。最后,穆圣说:“天下回民像一个圆圆的油香,每个教徒是油香中的一点,今后,回民们要像油香一样,紧密团结,不分你我。”顿时,富有的人家都争着把像来福家一样穷苦的人家拉入自己的席上吃饭,过去常争吵的人也坐在一桌吃饭饮茶。穆圣和教民们高高兴兴地吃了一餐和气饭。

  从此,这个地方的回民团结得像一个油香了。每年过“古尔邦节”做食品的时候,家家做油香到清真寺里,根据各家的财力,多少不限,都并在一起,大家一起吃。

  后来,回族中做油香的习俗越传越远。今天,凡有回族的地方,到过开斋节的时候,也像这个地方的回民,家家做油香,端进清真寺以后,大家一起吃。不论天南还是海北的回族人,每当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都能团结互助。大家骄傲地说:“我们回族都是吃一个油香长大的。”

  

资料来源:雪犁主编,《中华民俗源流集成》(饮食卷),甘肃人民出版社,1994年。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