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永松
出版单位: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白族女作家刘永松的短篇小说集《大学·拾梦》,全书的写作风格弥漫了她本人特有的女性视角下的文学性和逻辑性。这些书写,应该是与她的本职工作——大学教师及之前做过禁毒周刊记者的工作经历有关。这本小说集中的20个短篇小说,充盈了作者对当下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活的感性表述,带着强烈的个性特点和视觉样式,饱含对人性悲悯情怀的思考,提出了作者心底的理性问询。
女性叙事的感性表述
小说是作家走进现实及文本畅想的途径之一,以自己思想代入另外的生命体并赋予其独立的思想体系。在内在感受的驱使下,作家的叙事风格多为自发表现,即感性表述。这种表述可以让情节设计与诉求表达高度融合,使作家的精神向度逐步接近文学最终需要达到的内质。
女性叙事的敏感,在本书开篇之作《大学班主任》里有较多的笔墨。这篇小说具有传统小说的构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文运用的是典型的线性结构。小说的写作过程是从现实到虚构,再从虚构返回现实的往复,作者的笔端仿佛再现了自己与学生的直接交流。
而在小说《女大学生宿舍》中,呈现出多面的人性。作者在她教学与生活的校园里被这些情愫追赶,眼前时时出现的年轻生命却一次次以出乎意料的方式,给予她众多感动或窒息。于是,作者把现实挪至书中,带领读者走进高校、走进众学子的生活圈。这些以虚构体现非虚构的声音,唤起了读者身临其境的人生感悟。在“大学·拾梦”辑子中,《拾梦》《我是男生我是男生》与之前的两个篇目,都采用了这种相同的叙事方法。
“悬疑·人性”辑子只有两篇作品。《谁是真正的高手》属悬疑小说,在充满偶然性和伏笔重重的必然性讲述中,作者从线性结构转向一波三折的浪形结构表述。这篇小说有类似章回小说的味道,悬念迭出,故事情节时张时弛、疏密有致。同辑作品《血色微笑》则回归了传统的线性结构,使用的是单线性,很好地传输了作者以时空为本位的女性叙事特点。
“众生·彷徨”辑子中的作品涉及了婚姻、家庭、人生的众相。作者对人物的描述、情感的舒放可圈可点,将个人爱憎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书写特点,在该辑的《车上的风景》《贷款离婚》《寂寞的婚礼》等小说中也得以展示。小说是“真实的谎言”,只是使用了故事元素,不仅有故事的本质,也并不是只体现线性的讲述,而且还要贯穿事件背景、日常和思想,以实现作者的生命体验。
在小说讲述的背后,是作者要对读者的告知或是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唤醒,凸显的是作者的良知与社会道德理念。
探寻文学与写作的意义
作家的创作和思考是孤独的,要写出一个作品的生命周期和作家的独立认知,必须制造文学的环境性。由现实的场景扩展到人生的行走轨迹,再呈现生命中遭遇的疑惑,这种由当下与未来引发的理性问询,是作者女性思维中萌生的精细之处。小说的外缘必须有其个体的诉求延伸,有向外拓展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意境深远,达到或超越现实本身。
小说《大学班主任 》曾获得《中华文学》2015年度小说奖。小说从30多岁的博士林萧的视角,讲述了独生子女时代,一拨刚离开父母的大孩子,在五光十色的省城学习、生活的故事。故事的情节设计和人物的情感、经历等,层次递进地表达出作者对当前高等教育现状和未来的思考。《女大学生宿舍》《拾梦》《我是男生我是男生》等小说,也都是以高校为背景,讲述了当代大学校园发生的各种故事,开放了一个外界了解高校师生生活的通道,同时毫无例外地留下了对人生的问询。
小说家毛姆认为,好小说的主题应该能引起广泛的兴趣。这本小说集的选题总体很好,由于高校对外界来说相对隐蔽,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作品的文学性,确切来讲是鲜活于形象思维中,通常存在于文字的叙述、意象、整体结构中;而逻辑性则需要符合逻辑系统的特点,要遵循逻辑的发展走向。本书中的小说有较强的写实性,行文中设置的“极致环境”符合日常生活的逻辑,巧妙的设计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作品希望表达的困惑、成长、期待和探索,使得作品的文学性得到彰显。作品前后的叙事、各种场景的对话过程,都体现了作者的语言习惯。这里面有社会的预知性,叙事的温润、戏剧性,符合生活赋予女性的理性感知。
《道德经注》言:“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无论作者是否想“成其私”,只要胸怀将自身事放在脑后的大道,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打造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最后必将能探寻到文学与写作的意义。
参考资料:中国民族报